如何在工程教育中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部署?如何发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作用培养新时代的卓越工程人才?如何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将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汇聚产业链全要素资源,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改革,工学交替培养,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协同育人,探索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范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表示,上海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上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及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加强市级统筹,校企协同推进。印发了《上海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工作方案》,在人才奖励表彰、考核评价、项目遴选、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立足发展大局、追求卓越创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举措。希望华东理工大学以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契机,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和向石油化工强国跨越的新阶段,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亟需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支撑。希望华东理工大学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大舞台上,敢于领先,敢于超越,敢于秀出“华理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为建设教育强国、推动石油和化工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说,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学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面推进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多年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变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专多能”,到“合格+特色”,到“厚基础、强实践”,再到“创新型人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人才,走出了一条从“红色工程师”到“创新型工程师”的工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我国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成立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将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树立“大工程观”和工程教育新观念,深化工程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努力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领域的“特长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卓越工程师学院首任院长、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剑介绍了华理20余年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成效,重点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目标及优势特色。卓越工程师学院将依托学校优势科技力量,打破学科边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绿色能源、高端装备等6大重点领域。
记者注意到,卓越工程师学院以跨学科产教融合团队为育人单元,首批进驻的10个团队校企合作基础雄厚,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包括华理-中国中化电子化学品联合育人团队、华理-国药集团生物医药用高端化学试剂联合育人团队、华理-华润医药智能生物制造联合育人团队、华理-申能智能数据工程协同育人团队、华理-中石油先进材料联合育人团队、华理-平煤神马煤焦与尼龙化工联合育人团队、华理-山东能源新能源技术联合育人团队、华理-航发商发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联合育人团队、华理-中海油绿色低碳生产水处理技术装备联合育人团队。
会上举行首批产教融合育人团队入驻仪式,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首届理事会。首届理事会由来自石油化工、机械工业、电气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点龙头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学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组成。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29家共建理事单位获授牌。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企业导师获颁聘书。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表示,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奋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实践。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成立,开启了学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篇章。学校将坚持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难题,与各方携手并肩、通力合作,积极有组织地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戎思淼)
原文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 发表时间:2023-06-25 | 作者:颜维琦 戎思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