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程教育历史深厚,是一部“扎根行业、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奋斗史。从新中国化工教育拓荒者到新工科建设引领者,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工程教育理念,走出了一条从“红色工程师”到“创新型工程师”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建校初期,化工特色享誉全国。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积极承担新中国发展重化工业历史使命,20世纪50年代,开设我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工学、染料工学、化工机械等专业、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第一个化学工程学专业。1962年牵头编制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学规划。1963年,化学工程学被列为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简称“国重28”)。1964年参与研制我国第一个反导弹防御系统。建校初期,学校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化学化工高级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培养“一专多能”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时长要求须达20周以上。建校初期培养的毕业生中有10人成长为化工领域两院院士。
改革开放后,面向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学校从单科性化工院校转向化工特色、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提出了“面向企业,提高学生综合质量”“合格+特色”的育人目标。1989年,学校成立工程型优秀生班,进行“3+1+1”改革试点,即学生在校学习3年,后预分配到工厂见习劳动1年,后回校学习1年。1995年,中石化参与共建共管,学校成为国内较早有企业参与共建的高校之一。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董事会,22家大中型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作为董事会单位成员,推行“以课题为纽带的命题实习模式”,推行以“校企互动,联合培养”为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
21世纪初,全面工程教育培育卓越工程人才。进入新世纪,学校工程教育特色进一步彰显,开创性提出“全面工程教育”,并成立国内首个工程教育学系,全方位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校充分发挥过程工程学科集群的综合优势和特色,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了10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立了教育部第一个行业技术转移联盟,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掌握水煤浆和粉煤气化技术机构,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第一次向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与中国石化联合研发乙烯APC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案例被评为“2008年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加强工程文化建设,率先提出“工程师誓言”,工科毕业生集体宣誓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育人品牌,营造出浓厚的工程师文化氛围。
新发展时期,绿色工程教育驱动可持续发展。立足新发展时期,学校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性绿色工程教育,厚植学生EHS(环境、健康、安全)工程文化,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促使“绿色工程12项原则”系统地进课堂教学、进教材案例、进实践平台、进科学研究,推动绿色工程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全国共50余所高校入选),该项计划关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前三年完成定制化课程,最后一年以企业培养为主,与企业合作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率先开启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工程专业认证,并获得9年最长有效期,为国内推进工程教育国际认证产生了示范效应。
立足新时代,“大工程观”引领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学校立足新发展理念,提出树立“大工程”教育观,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学校深化工程硕博士专项改革,通过“1234”机制对工程硕博士培养全过程进行流程再造。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等企业开展工程硕士项目化订单式联合培养试点,建立了“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学研深度协同模式,涌现了一大批由企业深度参与、反映现实工程问题的课程、教材、案例,推动学生在真场景和实战环境中全面提升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